吳恬儀
■ 畢業於瑞典設計研究所。自從發現文字在傳播創意上的深度之後,開始試著用文字表達腦海中多采多姿的夢想。
從瑞典回到台灣這兩年,如果有什麼讓我感到困惑的,那大概就是市場一窩蜂的特性吧。不管是在哪一個產業,只要看起來容易賺錢的,就會有一批競爭者前仆後繼爭相仿效,推出相似度高的低價商品,將市場快速的吃乾抹盡。
雖然台灣人常常嘲笑中國的山寨產品多如牛毛,其實台灣人的山寨傾向一點也不輸給中國。台灣人不但很山寨,而且還有極強的領土意識,這點只要打開電視新聞就可以看到。像是常耳聞老字號品牌鬧雙包,不但招牌商品如出一轍,店面又偏偏要開在隔壁,甚至還有夫妻、父子搶生意搶到上法庭的。
山寨的葫蘆文化
一位住在加拿大的朋友,最近就深受這個問題所苦。雪莉從事多年網拍,每次回台灣就動腦筋採購許多重量輕、價值高又熱門的商品,帶回加拿大賺取高額差價。雖然規模不大,但這個模式一直源源不絕為她增加了不錯的額外收入,讓她除了朝九晚五的正職之外,也擁有個能獲得成就感的小事業。
不過這個她獨自經營的小生意,在跟同樣來自台灣的好朋友分享後,立即引發了這位台灣朋友的山寨精神,趁著回台灣度假期間,竟然採購了一模一樣的商品。不但在同一個拍賣網站,竟以略低的價格銷售來搶生意。當雪莉告誡她做生意不如表面看起來容易,且還得面對很多變數時,那位山寨朋友還高調的說:「做點小買賣哪需要經驗!」
最讓雪莉不滿的是,由於她掌握了做生意的訣竅,商品在短短幾個月銷售一空,打算跟這位庫存堆積如山的朋友調貨時,這個朋友卻開始愛理不理打算以售價交易,讓雪莉大呼交到損友。
愈老愈沒創意
抄襲、山寨或許可以帶來短暫的成功,但不求甚解就依樣畫葫蘆的後果,恐怕注定失敗。這個朋友不知道的是,雪莉不但把目標對象及其購買動機做了深入分析,還研究了這些對象的媒體接觸情況,因此在行銷和通路上擬定了一套獨特策略,這些是那些抄襲及山寨經營者所不知道的部分。那位一味抄襲,把重心放在錯的地方的
山寨朋友,最後因為怕產品過期,即使祭出流血價也乏人問津。
聽完雪莉的故事,我忍不住思考,為什麼台灣人喜歡一窩蜂的抄襲,是不是和我們愛取巧、抄捷徑、走後門、急著成功的民族性相關? 反觀我比較熟悉的瑞典人及加拿大人,在他們身上很少看到一窩蜂搶生意的現象,就更別提抄襲是件丟臉的事。曾經聽過一位英國表演藝術教育家Ken Robinson的演講。他說人的創造力是愈老愈少,原因並不是創造力會隨著年齡衰退,而是因為大部分的人,年紀愈長,就愈害怕失敗。然而創新是需要做研究、嘗試的,若不想犯錯,就無法激盪出具獨創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