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搖滾樂鼓手,走上舞台準備表演,只見他從皮衣拿出一捲塑膠布,打開,插上插頭,鼓手旁若無人的敲打著那塊布,鼓聲響起,表演開始...。
一位打扮優雅的淑女,提著手提行李準備出國,她一點也不擔心行李超重的問題,因為在她的名牌行李箱上,內建了一個輕薄短小的測重器,出發前輕鬆確認行李重量,避免了當場打開行李箱分裝的窘境...。光聽到「軟性壓力感測器」,你可能很難理解它到底有什麼用途,但如果將它應用在樂器或行李箱上,則能讓搖滾樂手用一「捲」鼓,取代沉重裝備,也能使旅行變得優雅。
鼓非鼓,行李箱非行李箱,究竟怎麼做到的? 這款台灣出身的軟性電子壓力感測器,取名「Uneo 」。英文的Ubiquitous,指的是「無所不在」,Neo 則是「創新」的意思,「Uneo」意即破壞與創新。創新大師克雷頓.克利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著名的「破壞式創新理論」,指出一項新的產品,如果具有「吸引未開發顧客」,或是比原有產品更加便利易用,就可能取代現存產品,破壞原先市場機制。
而破壞式創新Uneo 研發團隊領導人──侯智升,來頭可不小,頂著「國內最年輕MIT 電機博士」光環,以及台南幫之一的環球水泥執行副總的雙重身分,高效率的速度與專注,讓他居然在3 年內研發出全球頂尖的軟電壓力感測器,他,只有28 歲。
速度 時間表超前一倍
乍看侯智升,沒有搖滾樂手的節奏感,也沒有世家少爺的帥氣,他,純樸地就是很簡單的一個工程師的樣子。可別看他古意老實,侯智升的時間表,總能比一般人快上一倍。
一項新型技術的誕生與問世,需要時間,「平均來說,需要4 到6 年以上,」工研院電光所組長胡紀平表示,但是侯智升一半時間就做出來了。
3 年拿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的電機、生物資訊雙學士和碩士學位,平均需要5 年才拿得到的MIT 電機博士,3年就成為他的囊中物;進入工研院電光所,又是短短3 年,他就領先全球技術,研發出一片厚度僅有0.1 公分的「軟性壓力感測器」,然後進軍軟性電子(Flexible Electronics)市場。
他是天才嗎? 侯智升認為,自己只是很專注,自稱「很少在同一個地方待超過3 年」,侯智升從小就在精準時間內完成任務。為了實驗有結果,他每天都有很清楚的時間表。儘管喜愛美食,但從不浪費時間在午餐上;多久完成一項實驗,甚至連MIT 的畢業時間,也算得清清楚楚,實驗室裡的他,把自己的人生經營得像科學實驗一樣,充滿了紀律與驚喜。
因為表定時間的壓力,他笑稱自己有一個「3 年魔咒」,或許是「3 年魔咒」作祟,在踏入工研院的第一天,侯智升訂下了「技術一定在3 年內要成熟」的速度要求。結果證明,他真的3 年內就做到了。「他的想法很對,」胡紀平認為,軟性壓力感測器,目前在全球軟性電子的市占率低,是因為沒有相應產品配合,使得產品製造端不敢貿然投入,「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快技術研發,找到願意合作的產品端,撐大市場。」
然而,技術研發還是需要時間,侯智升有辦法把6 年縮短一半變3 年,仰賴的是「簡化」的研究精神,讓心思簡化,讓流程簡化,才能跳脫技術框架,接近使用者的逆向思考。簡化 解決時間壓力電子鼓,測重行李箱的結構該怎麼解釋呢?「你可以把Uneo 的壓阻材料,想像成漢堡,」 侯智升將一般人難理解的電機微結構,解釋成夾著各種食材的漢堡,枯燥的科學研究頓時變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