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黃永洲:計畫要趕上變化

風控計畫法

方德琳
user

方德琳

2010-02-01

瀏覽數 4,000+

黃永洲:計畫要趕上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試想一下:花費1年4個月的時間栽培後,讓500多朵菊花在指定的某一天同時開花,而且在花開得最完整、最美麗的時候,出現在展覽會場中供大家觀賞。

除了老天爺,這種艱難的任務有誰膽敢挑戰呢?

綠手指 養出500朵菊花

2009年11月28日在士林官邸舉辦菊花展,其中最引人注目就是單株能開上530朵菊花的「大立菊」。這一盆看起來至少要5、6個人牽手才能圍起來的大菊花,成為會場上最霸氣吸睛的焦點。

台北市公園處技工黃永洲就是那個向天借膽,扮起類似造物主角色的人。當然,他沒有魔術般巧手一指就滿室生香的能耐,唯一靠的就是事先規畫跟每天的觀察修正,才能成為台灣第一位達成這個不可能任務的人。

所謂「大立菊」是一種栽種方式,指的是在單一菊苗上,利用多次的摘心跟整枝,讓它愈長愈多。黃永洲的主管陳主奉解釋,它的難度在於花朵要多,而且要調整所有的花讓他們大小一致、花期相同。

跟一般菊花栽種比較,一般菊花只要4個月,而大立菊卻要1年4個月。這表示菊花必須熬過酷熱的夏天、多雨的颱風,跟寒冷的冬天,難度不僅僅只是時間拉長而已。加上,菊花的根系在6個月後就會慢慢老化,因此到栽種後期,必須細心呵護猶如「風中殘燭」的根部,若是一不小心動搖了本,那麼一年多的心血就會功虧一簣。

還未跟黃永洲親自見面前,我想像這位能讓菊花像軍人般「排排站」站好,彼此維持一定間距的人,一定就像嚴格的軍人總司令吧!

計畫表 每日修正

採訪當天來到位於松山機場旁的敦化苗圃,一個精神飽滿,態度和善的人出現在我面前,我不自主拿出軍人態度說,「攤開你的栽種計畫表來吧!我們從那裡談起 。」(你是總司令,一定有作戰計畫吧!)沒想到,黃永洲的答案居然是,「計畫趕不上變化。我的計畫在我腦袋裡,重點是每天的觀察記錄。」

對黃永洲來說,每天天氣不同,菊花成長速度都不一致,計畫本身不能訂太細、太死,反而要留給每天細部調整的空間。

長達1年4個月的栽種計畫攤開來其實很簡單,就是:展期前1年4個月開始插枝,一個月後上盆,再2個星期後開始摘心,每3個星期再摘心,每3個月左右換盆……。

大體來說,順應植物生長的時序,真正需要執行大動作的時間單位以月計算,但是每天必須觀察它們的生長狀況,澆水施肥,做細部調整,若成長速度較慢,摘心的動作晚幾天進行,若土壤酸鹼值不對,那要放慢或加快加水的腳步……。

「每天都要巡視所有盆子,每一個會長出花苞的地方都要看到。」黃永洲說,甚至在同一株菊苗裡,有的地方長得比較快,有的地方比較慢,那麼摘心的動作就要分多次進行,(摘除頂芽,促進分支成長,才能長出愈來愈多的分支)每次進行不同的部位。

隨著根系成長,菊花也得從小盆逐步換到大盆。然而移盆時很容易傷到根部,未來吸收就不好,花就開得不漂亮。有的人會想,那乾脆一下子換到大盆就好了,減少移盆的次數。黃永洲說,「太小太大都不行,太小沒有空間讓根系繼續長大,太大又不好照顧。」一下子換大盆,土壤太多,澆水後很容易讓菊花的根泡在水裡爛掉。最好的時間是根系長到邊上再換盆,因為在邊上的根吸收最好,花才容易長得漂亮。

最後展覽時,每一條分支上只能有一朵花,而且大小要一致。因此,在最後一次做摘心動作時,黃永洲必須決定每一個分支上到底該留哪一個花苞?最後才能開得最好最美。

透過每一次細部調整,黃永洲慢慢地讓花朵素質越來越整齊。最後透過日照的控制,讓菊花可以在展覽時恰巧開花,在最美的時候呈現在大家面前。

從2004年開始第一次種植大立菊,當時開出170朵,5年後,2009年達到530朵,增加了360朵,這樣的成績,讓人驚豔。未來他還要以千朵為挑戰目標,黃永洲認為,朵數能夠愈開愈多的關鍵,在於他學會「不緊張的處理」。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不緊張 適時放手

由於每天觀察記錄,學會辨識哪些異常真的要下手處理?哪些異常放手讓植物自己修復?就是一種能力,否則過度處理反而傷害植物的根本。

陳主奉提到,因為黃永洲個性細心負責,所以才被主管特別挑來擔任種植大立菊的任務,但是種植物卻要他看見問題而「不處理」?其實對黃永洲是很難的功課。

黃永洲在成為台北市公園處的員工前,原本是一家玩具公司的品管,在黃永洲進公司前,產品每個禮拜都被退貨,但他一接手的那兩年,只有被退貨一次的紀錄。

「常常接到單子下來,2個星期就要出貨。一整個晚上都在思考如何安排生產線。」由於壓力太大,2年下來瘦了8公斤,最後心臟出問題,才轉到公園處開始種花。

這種緊張負責的個性讓黃永洲種菊花時吃盡苦頭。舉例來說,當他看到葉子垂下來,就急著澆水施肥,很想把它「救活」,結果用肥太多,反而更早送它上西天;聽到颱風消息就忙著搭棚子來擋風,結果卻因為太緊密不通風而把花悶死。

現在靠著經驗累積,黃永洲漸漸能分辨該做的事以及該放手的事。「太擔心,植物也會知道,反而長不好。」黃永洲說,就像照顧小孩一樣,太擔憂的父母容易養出神經質的小孩,植物也是同樣的道理。

控時差 分散風險

當2009年11月士林官邸展出大立菊時,在台北另一頭的敦化苗圃,已經有50盆插枝上盆的大立菊等著在2010的11月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現身。只准成功不許失敗的目標,黃永洲採取整個計畫中最重要的一環——「備案」。

去年8月,黃永洲就開始為今年展覽插枝了35盆。另外,為了預防天災或品種因素造成大規模的陣亡,黃永洲在去年10月另外再插枝15盆,希望可以將系統性風險控制到最低。

這個經驗源自於2008年10月的一場颱風。當時大立菊已接近11月展覽的季節,甚至有的已經有500朵的規模,由於這時的大立菊受風面積很大,沒想到一場颱風下來,根部支撐不住,一下子幾乎陣亡,「那時候很心疼,後來才想到栽種要有時間差。」

「我的目標很單純,就是在展覽期間開出最多最好的菊花。」萬一不幸,再來類似的颱風讓大半的菊花死掉,但至少還有另一期的大立菊有機會活著,雖然成長期比較短,花朵數比較少,但至少不會讓展覽開天窗,「風險控管是我最重要的工作。」黃永洲說。

今年,國際花卉博覽會將是台北市最重要的一場活動。其中有一個「未來館」,台灣主要展出的就是大立菊。

採訪當天,看著黃永洲細細的剪枝整理,問他究竟栽種的朵數目標是多少?他笑笑說,「現在500多朵的面積還能用手摘到最中心位置的心,我希望有一天必須用到空中吊掛技術才能摘到最裡面的心。」那一天,至少應該有上千朵吧,我想。

希望有一天,我們真的能看到這個成果,旁邊若搭配黃永洲這位中年男子吊掛在空中幫大立菊摘心的照片,我想參觀的人一定會說,「真是太酷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