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業正迎來30年來最關鍵的一役─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正式啟動。這不只是政策宣示,而是史上最大規模的金融鬆綁,目標是在2030年前,將資產管理規模從30兆元推升至60兆元。
時間倒回7月22日的歷史時刻,高雄亞洲新灣區(亞灣區)核心的高雄展覽館內人聲鼎沸、冠蓋雲集,這天是「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高雄專區」盛大揭牌典禮。
高雄市長陳其邁、金管會主委彭金隆頒發試辦許可證給首批23家業者,並一一揭開「留財引資」的亞資中心政策藍圖,也宣告高雄再次蛻變。
攤開這九平方公里大、作為亞資中心示範區的高雄金融專區地圖,範圍自亞灣區輻射到中正路金融聚落,首波搶頭香進駐的銀行、投信、保險旗艦分行錯落其間。
從專區中間的85大樓望至高雄展覽館,再延伸到港灣邊的流行音樂中心等地標,壯闊天際線勾勒出台灣的「新金融城」地景。
喊了30年,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但國人最關心的還在於,亞資中心的相關概念已醞釀許久,政策也喊了30年,這次是玩真的嗎?
「不但玩真的,還要玩大的!」今年9月,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甫滿一週年的彭金隆指出,希望在高雄專區中,透過行政協助、制度創新與法規鬆綁三大招,在2030年前,將台灣的資產管理規模從30兆翻倍至60兆元。
「過去大家總是在等,等法律通過、等稅務優惠,所有事情都卡住。但這次我跟同仁說:『能做的,我們就先做!』」彭金隆接受《遠見》專訪時,以手繪草圖秀出他的「支點理論」,表示「政策就像是支點,只要支點找對,就能撬起整個產業!」
也因此,金管會大刀闊斧展開「拆牆大作戰」,啟動台灣史上最大的金融法規鬆綁。
其中,最具象徵性的改革,是刪除銀行承辦財管業務的AUM(資產管理規模)門檻,中小型銀行也能挑戰高資產市場,帶來更多元服務與創新。另一突破是推動「跨境一站式資產管理平台」(OMAU),為國際資金打造快速通道。例如開放國際私銀最夯的融資工具─「倫巴底貸款」,讓高資產客戶能以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作為抵押品,取得資金周轉,而無需拋售資產。不僅能提升資金的靈活度,更可透過槓桿操作放大投資效益。
金管會並規劃兩年內完成54項法規鬆綁,目前已修改36項,涵蓋銀行、投信投顧與保險,展現制度革命的決心。
三大考驗待解,台灣能否站穩?
即使高牆拆除,台灣仍須跨越三大考驗,才能站穩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地位。
首先,是法規與稅制國際化。若稅制不具競爭力,即使設立OMAU也恐淪為「空殼平台」。新加坡憑低稅環境、香港靠聯繫匯率與稅務優惠吸引資金,台灣若裹足不前,將難以留住海外資金。同時,AML(防洗錢)等制度也必須完全接軌。
其次,是高資產客戶新需求。富裕族群渴望私募股權、創投、不動產基金等另類投資,金融業須從「賣產品」轉為「提供解方」,不再是賺交易費,而是掙管理財,才能邁向財富管理3.0。
中信銀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指出,亞資專區啟動後,客戶開始詢問家族辦公室服務,不過高資產族群另類資產配置僅5~10%,仍低於亞洲平均(15~30%)。摩根投信董事長唐德瑜也提醒,制度設計與鬆綁速度須加快,才能吸引資金。
最後是人才戰。新加坡成功崛起靠的是全球專業人才,但台灣待遇偏低、跨境經驗不足,導致專才流失。一位家辦經理人直言,台灣投資工具局限,另類投資專業團隊稀缺,資金只好外流。不過,他認為,若制度逐步開放,市場需求將推動人才培養,形成正向循環。中山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學院院長郭志文也期許,亞資能帶動公私部門與學界更緊密合作,強化人才庫。
事實上,政策宣布一年來進度已超乎預期。金管會設定兩年內,銀行財富管理規模要增加4兆元;不到一年,已新增2.83兆元,達成率逾七成。「財管2.0」執照的家數也提前突破20家目標,達到21家。這些成果背後不但是大幅度法規鬆綁,還有業者積極投入。
台灣打造亞資中心,正迎來金融史上最大改革,這不只是落實口號的政策工程,更是一場台灣金融業能否接軌國際、全面升級的關鍵一役。
詳細內容請見遠見雜誌2025年10月號 :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掀史上最大金融鬆綁!全球熱錢下一站就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