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關稅政策被視為談判籌碼,目的在於迫使貿易伙伴讓步。專家指出,關稅對美國經濟是雙面刃,可能導致GDP下降和通膨上升。未來兩個月,美國或將以此為籌碼進行貿易磋商。
美國候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突發社群貼文,改變了原來的關稅計畫。他在社群媒體「真實社群」(Truth Social)上表示,將在2025年1月20日上任的第一天,對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產品徵收25%的關稅,並對中國大陸的商品加徵10%的額外關稅。
強硬發言瞬間引起軒然大波,這也與川普先前在競選過程中的關稅主張大相逕庭。原本,川普多次聲稱的是,要向全世界所有貿易伙伴(包括台灣在內)額外加徵10%或20%的關稅,向中國大陸額外加徵60%的關稅。新的決定與之前宣布的「差很大」,為何有這樣的轉變?背後又有什麼考量呢?
全球最大另類資產管理公司黑石集團(Blackstone)旗下、上善資本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夏春,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指出,川普的算盤是把美國排名前三貿易伙伴的進口關稅「對齊」,統一提高到28~29%。
從數據上看,截至2023年底,美國最大的進口來自於墨西哥,其次是中國,加拿大排名第三。2020年美墨西加談成了新的貿易協定,美國對外的平均關稅是3.4%,若如川普最新貼文所言,額外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徵25%的話,平均關稅就上升到了28.4%。
再看中美貿易,美國對大陸進口商品關稅平均19.3%,假使真的額外加徵10%的關稅之後,平均關稅就上升到了29.3%,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加稅稅率幾乎拉平,其實並不針對中國大陸「高看一眼」。
中國三套劇本因應美國新關稅
「接下來,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會不會因此採取報復手段?就變得非常重要,」夏春說。
這位來自香港的經濟學家研判,從稍早美國對大陸電動車進口加徵關稅、而大陸事後並未做出反應來觀察,大陸接下來對美國輸中商品、也對等加徵10%關稅進行報復,可能性比較小。
假使美國真對大陸加徵10%關稅,大陸其實還有一種選擇,就是變得更加單邊開放──就像上一輪貿易戰開打之後,美國提高了大陸輸美產品的關稅,大陸卻對應降低了世界其他貿易伙伴的關稅,這一次,同樣可能會降低對其他國家的准入,事實上,最近大陸也開放了包括日本在內許多國家的入境免簽。
大陸更有可能的報復手段是,限制出口一些礦石如稀土到美國,或是將部分美國企業列入到實體清單作為反制,尚且還不會升級到貿易戰的層級。
「因為若是你加我10%,我也加你10%,直接在關稅層面去報復的話,可能對中國的傷害會更大,」夏春分析,另一種對兩個國家更好的做法是,重啟2018年戛然而止的中美貿易談判,大陸增加對美國商品的採購金額,以縮減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
相關端倪,也可在新獲得提名為美國下任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的相關言論覺察到蛛絲馬跡。這位被外界解讀為「關稅鴿派」的美國投資家,曾表明關稅只是談判籌碼,是「最大限度的談判立場」,是一把「放在桌上裝上子彈的槍,但很少會開」,實施起來也會「一層一層逐步的來」。
加上貝森特在刊登在《經濟學人》的文章也表明,關稅干預的確更有效,但這種干預「必須以前瞻指引的形式公布,提供談判籌碼,讓市場有時間調整」。
美國要的是談判,關稅是工具
說到底,加徵關稅對美國經濟其實是把雙面刃,或許川普團隊已經理性認知這一點,先前的激進主張因此改弦易轍。
根據多家機構模擬川普加徵關稅的各種不同組合,結果發現就算美國向全世界的貿易伙伴只加徵10%的關稅,也會使得美國GDP平均減少0.5%。倘若貿易伙伴報復,美國GDP遭受的負面衝擊會更大。此外,這些模擬結果也都顯示,美國的通貨膨脹將會上升,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減反增,美國的債務規模也會進一步擴大。
夏春認為,距離川普口中的新關稅正式實施,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期間美國可能以此為籌碼與這些國家進行貿易磋商,像中美貿易談判自2018年後就擱置至今。由此研判,最終結果到底課不課關稅?或將出現變數。
那麼,美國想和墨西哥、加拿大、大陸在談判桌上「撈到的好處」又是什麼呢?未來兩個月時間,加拿大、墨西哥至少在非法移民和毒品進入美國的問題上可以實際行動回應,大陸也可以趁此期間與川普團隊溝通,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調整,從而避過「關稅2.0」的真正來臨。
「假使美國最終目的,是令中國加大對美國商品的購買,就沒有必要將關稅加到60%,也許加到20%或者25%就可以了,」由於川普「變變變」的特質突出,夏春總結一句:「現在先不要把川普的話當成是真正執行的層面,有待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