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造成溫室效應,全球都在承受伴隨而來的後果,最新苦主是鮭魚。近2年,科學家在北極發現鮭魚大量產卵,除了代表北極溫度升高,更暗示全球鮭魚棲息地漸遭破壞,逐漸北移,如此一來會造成鮭魚產量的減少嗎?我們再也吃不到美味鮭魚?
我們知道,鮭魚在廣闊的海洋中生長,然後返回到當初孵化的河流產卵,生命進入尾聲。但其實,鮭魚的生命週期並非如此一成不變,像是鉤吻鮭(chum salmon)等物種會尋找新棲息地、探尋不同的河流。目前,科學家發現,北極是鉤吻鮭最新的產卵區域,氣候變遷的快速超乎想像。
物種向極地遷徙
據統計,北極地區的升溫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三至四倍,各類物種開始向更高緯度遷徙,一方面是因為北極地區變得更適合,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原本的棲息地已不適合生存。在美國阿拉斯加北坡(North Slope)沿海的原住民,過去數十年偶爾會捕獲到鉤吻鮭,但現在,這些鉤吻鮭經常現蹤。
2023年9月,科學家確認,約有100條鉤吻鮭在Anaktuvuk和Itkillik河產卵。阿拉斯加大學進化生態學家衛斯特利(Peter Westley)表示,人們不僅看到正在積極產卵的魚,還看到死魚,這說明氣候變遷的明顯改變,「讓各物種紛紛向極地遷徙。」
只是,科學家目前尚未查明鉤吻鮭在北極產卵後,魚苗是否會成功發育,僅能證明這個現象正在發生。
鉤吻鮭可能會與長期依賴北極魚種的北方社區產生連結,儘管這些初來乍到的嬌客族群,目前規模較小,但如果未來數量繼續成長,可能會與原本棲息於北極的魚類競爭生存空間和資源,從而改變生態系的結構。
更甚者,若鉤吻鮭數量急劇增加,更將引來各地蜂擁前往的漁船,這也是北坡社區住民擔心的問題,阿拉斯加大學進化生態學家琳德莉(Elizabeth Mik'aq Lindley)提醒,儘管鮭魚在北坡已存在很久,但所遭遇的物種種類及鮭魚數量正在改變。
透過在河流中產卵,鉤吻鮭其實可能為當地魚類提供食物。從生物學角度觀察,寒冷的北極水域中並沒有豐富的食物,對當地的多莉瓦登鱒魚(Dolly Varden Trout)和北極紅點鮭(Arctic char),當鮭魚產卵,部分魚卵無法埋入土中,會變成多莉瓦登鱒魚的食物。這不僅不會對鮭魚族群造成傷害,反而餵飽多莉瓦登鱒魚和其他當地魚類。
鮭魚產卵講究水質
隨著北極地區漸趨變暖,當地出現更多液態水,特別在關鍵的冬季。液態水可能來自凍土多年來的融化,凍土的融化速度之快,在地景上形成所謂的「熔冰坑」(thermokarst),凍土的融化,還會讓原本各自存在的地下泉水和地表河流交會。
在北極以外的地區,冰川融化也為鮭魚提供新的產卵河流、棲息地,但也可能對當地魚種形成生存競爭。然而,要使鮭魚願意前往北極產卵,水質必須適合它們的繁殖和生命週期。琳德莉指出,鉤吻鮭在沙礫中挖巢、產卵、孵化,對特定溫度的要求非常敏感。
科學家已開始部署感測器,以求觀察產卵地點是否具備鉤吻鮭理想的孵化條件,如果水溫符合繁殖要求,會導致更多鮭魚與當地其他物種競爭。衛斯特利認為,了解鮭魚卵所處的溫度非常重要,與發育速度息息相關,科學家們才能非常精準估算鮭魚的孵化時間。
隨著北極地區變暖,當地正在經歷戲劇性的變化,其中部分變化正在加劇氣候變遷的回饋循環。例如當地較多的灌木生長得更茂盛,可能導致地面上覆蓋更大面積的雪,就算是冬季,土壤仍無法保持冷凍,進而加速多年凍土的融化,釋放出對地球造成加熱效果的甲烷(Methane)。
這樣的循環,使各地發生火災的頻率升高,野火再釋放更多碳進入大氣中,進一步加速氣候變遷,形成惡性循環。
以後吃不到鮭魚?專家指尚未影響
美國加州科學院魚類館館長羅查(Luiz Rocha)指出,鮭魚北徙產卵說明的,依舊是適者生存,只有適應變化的物種才能存活,這樣的生態系對地球產生深遠影響,同時塑造未來生物多樣性的格局。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地理系資深講師穆哈梅托夫對《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透露,鮭魚因為氣候變暖大量前往北極,近期不會對遠東造成影響,鮭魚產量仍足夠所有人食用。
根據俄國漁業署的資訊,截至2023年10月9日,俄國遠東地區的鮭魚捕撈量達60.1餘萬噸,創下歷史新高。
穆哈梅托夫分析,鮭魚喜歡較低的水溫,適宜棲息的水溫約為攝氏5至15度,10度為最佳,當水溫接近25度時,鮭魚開始死亡,因此,當鮭魚原本棲息地的氣溫升高時,就會向北遷徙。
小心大白鯊突襲?
鉤吻鮭並不是唯一對逐漸升溫的北極地區產生反應的物種。穆哈梅托夫警告,隨著全球水溫上升,來自熱帶的鯊魚將更頻繁地進入遠東水域,未來,鯊魚襲擊人類事件只會多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