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又漲,一台斤漲足3元!這次蛋荒罕見地在夏天就開始缺蛋,預估將延續到明年「這時節」,缺蛋時間之長可能破紀錄。為何進口蛋補不了缺口?《遠見》一文盤點。
由於開學後的營養午餐需求,以及飼料價格仍維持高檔,蛋價評議委員會決定,今 (4)日 起雞蛋每台斤漲 3 元,產地價每台斤從 40.5 元漲到 43.5 元,批發價每台斤 50 元調整為53 元。
近日,進口蛋貿易商「超思」又爆出爭議,被指「50萬資本額公司卻能做6億蛋品進口生意,且負責人還只用1000元入股。」
進口商風波尚未平息,近月進口蛋又陸續爆出泰國黴蛋、巴西帶殼蛋氯黴素超標等食安問題,顯然,進口蛋已失去消費者信心。如今,本土蛋價調漲,將加劇國人的蛋荒預期心理,究竟缺蛋要缺到何時?
國產雞蛋供不應求!蛋農:會一路缺到明年4月
「從來沒看過農曆7月就在缺蛋,」彰化蛋農陳秋池提到,中元節消費者家中會有許多乾糧,因此通常是雞蛋銷售淡季,以往要到冬天禽流感肆虐或者農曆年前需求量提升,才可能出現蛋荒。
農業部的「雞蛋產銷資訊」顯示,目前雞蛋每日生產量約2290萬顆,若以全國每日雞蛋需求約12萬箱、約2400萬顆雞蛋來算,目前一天仍缺110萬顆雞蛋。
除了罕見地在夏季就開始缺蛋,「這次缺蛋時長也可能破紀錄!」陳秋池預估,缺蛋會一路到明年4月,清明節過後才可能回穩。陳秋池分析,接下來中秋,年底又要過年,雞蛋需求量只會繼續增加。
在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冬季又是蛋雞死亡率最高的季節,恐怕讓雞蛋產量雪崩式下跌,使蛋荒現象雪上加霜。「每年冬天我們都會進入備戰狀態,」南部蛋農表示,冬季寒流或禽流感肆虐都可能造成大規模死亡,下半年往往是各蛋雞場經營最艱難的階段。
進口蛋未能補缺口,食安問題讓消費者卻步
今年春季,為了因應日益擴大的雞蛋缺口,農業部推出進口蛋補貼政策,從泰國、菲律賓、巴西等20多國進口雞蛋,希望以進口蛋補上國內缺口。但,政策成效不彰。
「進口蛋補不上缺口啦,」陳秋池直言,這半年來,蛋殼發霉、藥檢未通過等食安事件,讓消費者對進口蛋失去信心。
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主任陳盈豪也提到,由於消費者仍偏好新鮮度較高的國產蛋,現在的進口蛋多半銷售給超商、早餐店等通路。
更有南部蛋農認為,進口蛋政策有些多餘,儼然成為農業部的蛋荒擋箭牌,「完全看不到解決蛋荒的誠意,」蛋農直言。
進口蛋政策須調整,加強源頭把關食安
陳盈豪認為,目前的進口蛋政策有些急就章,「進口蛋可用來應急,但之後要做到源頭食安把關,」他建議,政府應該組團到巴西、泰國等雞蛋輸出國,探查雞蛋產地的生產過程,為國人健康安全把關。
面對各樣進口蛋品質與食安問題,農業部表示,各國進口雞蛋均依照台灣衛生及檢疫規定辦理進口,輸入雞蛋須檢附出口國官方衛生證明文件,除須符合檢疫規定外,輸入時食藥署逐批抽驗,合格者才會通關放行。
陳盈豪卻認為,不要只在海關抽驗,應該從產地源頭檢查,更能完整把關。
產業升級應該全面改建,10億補助申請不易
經過年初的禽流感肆虐和蛋荒之亂,陳盈豪形容,國內的蛋雞產業現在是百廢待興。
雖然農業部已啟用10.5億元的雞舍改建補助方案,希望提升雞隻飼養環境,以應對疾病、氣候的衝擊。但,陳盈豪認為,現在補助方案像是換零件的單項升級,例如:更換飼養籠、更新飲水系統等,「只有全部改建才是一勞永逸的作法,」陳盈豪建議。
而多位蛋農具都表示,超過10億的補助款看得到,但多數人卻吃不到,「只有幾家能通過審核,拿到補助啦,」南部蛋農語帶無奈。
自主升級兩大障礙:成本回收慢、缺乏接班人
目前國內仍有八成蛋雞場採用傳統型設備,向陳秋池一樣,自己砸下3000多萬全面改建雞舍的蛋農,仍屬少數。
陳秋池提到,蛋農自主投入千萬經費會擔心無法回本,因為台灣並非自由市場機制決定蛋價,導致成本回收速度緩慢。「若出現禽流感或寒流,那心血真的付之一炬,」南部蛋農沉重地說。
除了考量設備更新成本之外,下一代是否願意回來接手蛋雞場,更是蛋雞產業一大挑戰。
「未來市場就是要品質好的蛋!」陳秋池的雞蛋訂單接不完,已經一路排到月底了。
面對進口蛋爭議和持續上演的蛋荒,唯有更永續的蛋雞生產、產能調配政策,以及平衡市場供需的機制,才能讓民眾免於蛋蛋的哀愁。否則,產銷失調下,消費者既要面對價格波動,又要花更高的價格購買品質好的雞蛋,永遠是蛋荒下最直接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