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實境節目《登山總動員》近期上映,兩兩一組的國小學童在不設限的山林場域中,自行決定想要的冒險方式,從野營、淨山到扮家家酒,透過鏡頭,孩子的奇思異想引發許多迴響。
導演郭昕盈與製作人陳品佳花了足足三年時間,才催生這部每集不到20分鐘、總共10集的兒少實境節目《登山總動員》。
在製作節目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呈現孩子「真實的模樣」。
採訪當日,郭昕盈一邊講解企劃節目的過程,一邊用電腦展示《登山總動員》的腳本。
特別的是,節目腳本出奇地簡單,內容多以開放式問題取代傳統電視節目「編排好」的內容,因為他們最想補捉的畫面就是,孩子們在山林間真正的想法與感受。
劇情神展開,兒少登山實境秀補捉孩子原始感受
郭昕盈跟陳品佳雖然都是首次製作兒少節目,卻能做出一部無論大人與小孩看了都能有所收獲的作品。
陳品佳說,製作過程中必須放下原先大人對小朋友的想像,如有一集是讓孩子在山上進行夜間觀察,看到了藍色斯文豪氏赤蛙,以為孩子會對特別的生物感興趣,結果卻不然,後來發現小朋友最想看見的是蛇。
也因此,大人在節目製作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而非介入。
陳品佳舉例,在〈三貂嶺淨山之旅〉那集節目的拍攝過程中,原本她眼見主角兄妹倆已經提著超出負荷的垃圾袋,因此在鏡頭外準備幫他們一起拿。但想不到兄妹倆卻相當有毅力,全程都不須大人幫忙,這也才讓她意識到其實孩子的能力跟大人一樣,應該要選擇相信他們。
在節目中,孩子除了展現與成人相當的能力與毅力,顛覆大人想像外,郭盈昕提到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是發生在〈男子漢的百岳比賽〉一集中。一對好朋友共同的目標,就是攻頂合歡出北峰,原本看似好勝心強、愛面子的小隊長,因為身體不適,在過程中,前所未有地向同伴坦言自己不想再往上爬了,最後在兩人討論過後決定往回走。
郭昕盈說,在拍攝過程中,製作團隊能做的就只是在一旁等待,也不斷提醒自己不要介入太多,一切交由孩子們自己決定,但是,當看到好勝心強的小隊長向同伴示弱,並且共同做出下山的決定,顯示孩子在沒有大人的指示下,仍有能力面對困難、做出選擇。
「減法式」環境,讓孩子知道自己值得被看見
在各地的山林裡,郭昕盈與陳品佳打造出一個安全,但可以讓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並且只以旁觀者的角色,試想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無論孩子選擇前進或是後退,都是最好的選擇。
她們說,將空間中的各種干擾因素降到最低,以「減法式」的狀態製作節目,並非要設計或是操作任何過程,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不受比較、批判的狀況下,能達表達自己、呈現自己,讓孩子能在生命中嘗試各種可能性,誠實看待自己的感受。
「看著小孩長大,也讓我們想起那些大人已經忘記的東西。」在節目前製作業時,郭昕盈與陳品佳花了許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兩人雖然都沒有孩子,但是,在相處的過程中,兩人似乎也像母親般參與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郭昕盈提到,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有受到大人喜愛的孩子,同樣也有些孩子不符合大人心目中「討喜」的模樣,但更重要的是,呈現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面貌,目的是要告訴他們,無論長成什麼樣子都沒有關係,「因為每個人都值得被看見、值得被愛,總會找到願意靠近你的人。」
台灣兒少節目資源不足,也需更多創作者加入
《登山總動員》每集約40萬預算,一季10集就花了400萬元,郭昕盈與陳品佳坦言,台灣兒少節目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源不足,背後若非富邦文教孵育計劃、客家電視台及文化部的各項資源支持,也難以做出高品質的兒少節目。
甚至台灣的創作者也很少注意兒少節目也是創作選項之一,因為面向小孩,可以討論思考的空間也更大,更能帶來正面影響力。
郭昕盈與陳品佳異口同聲地說,若是有機會,還想繼續製作兒少節目,在更多孩子心中種下一顆顆種子,感受到更多愛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