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納稅人的錢是這樣花的嗎?日前,立法院收到行政院的「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第二預備金動支數額表」,有立委發現政府竟破天荒以「外傷用戰略物資」的名義,動用了1億3812萬6000元的預備金。這種花完錢再告知的「先斬後奏」方式,不僅立院無法監督,全案還疑點重重……。
去年8月2日,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訪問,掀起第四次台海危機,導致兩岸關係劍拔弩張,民眾無不希望兩岸能透過對話、和平相處,以避免戰爭。但,蔡英文總統卻一再強調,「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
從政府設立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大幅增加軍購預算、延長義務役一年,再到美國國務院同意出售M136「火山」(Volcano)布雷系統給台灣、貿然推出《全動法》修正草案。執政黨的種種作為,無不釋放出「兩岸瀕臨戰爭邊緣」的訊號。
更令人意外的是,政府口口聲聲說不會「全民皆兵」,卻在2022年,悄悄動用第二預備金(簡稱二備),增購外傷用戰略物資,讓在野黨立委十分詫異。
如果不是國民黨立委徐志榮辦公室的特助丁旗源,仔細閱讀行政院編的「中央政府總預算第二預備金動支數額表」,外界根本無從得知有這麼一筆費用。他在立院服務長達20幾年,從來沒有看過「外傷用戰略物資」這種經費的名目。
四大部會同時都花了3000多萬,買外傷用戰略物資
根據預算法第70條的規定,各機關有以下情形之一,得經行政院核准動支第二預備金及其歸屬科目金額之調整:一、原列計畫費用因事實需要奉准修訂致原列經費不敷時。二、原列計畫費用因增加業務量致增加經費時。三、因應政事臨時需要必須增加計畫及經費時。
去年,共有四個部會依據上述法條的第三款,動用二備以增購藥物。其中,衛福部金額最高,辦理增購外傷用戰略物資所需經費為3628萬1000元;其他依序是退輔會補助所屬榮總增購外傷用戰略物資所需經費3523萬6000元、教育部補助國立大學附設醫院增購外傷用戰略物資所需經費3483萬6000元、國防部所屬辦理增購外傷用戰略物資所需經費3177萬3000元。四個部會共花了1億3812萬6000元採購外傷用戰略物資。
四個部會分別花掉的錢,都在3000多萬左右,讓外界不免浮想聯翩,「怎麼這麼巧」。
資深國會助理們私下討論說,各部會絕不可能編列出相差無幾的經費,如非總統府、行政院交辦,四大部會不可能同時用「外傷用戰略物資」的名義增購,「說穿了,就是事前都安排好了」。
為何國會助理會有這樣的推論?
熟悉預算編列的丁旗源說,大大小小的公務機購,上至行政院本部、衛福部、教育部...,下至各個署、局、處的公務預算都有編列第一預備金(簡稱一備)。根據預算法第22條規定,第一預備金於公務機關單位預算中設定之,其數額不得超過經常支出總額1%。
各機關的一備都會放在自己的年度預算書中;二備卻是編列在行政院總預算書的「歲出歲入」預算表及參考表裡,並不在各機關的年度預算書中,所以立委無從得知每個機關到底編列多少二備?
政府應該公布1.38億到底買了哪些外傷用戰略物資?
尤其,令人納悶的是,這四個部會為何不動用一備,卻改用二備?除非口袋裡的錢都花光了,但事實上,四個部會加起來的一備金額非常可觀,為何一備沒有花完,偏偏要動用二備,推測這筆支出,應是總統府或行政院交辦。
最令立委無力的是,二備不是不能使用,癥結點在於「先斬後奏」。
雖然行政院長陳建仁說,因為俄烏戰爭後,政府體會到有需要,才會增購外傷用戰略物資,而且預算都有經立法院審議通過,是依法執行,也會接受國會監督。
不過,陳建仁只說對了一半。雖然各委員會審查各部會預算時,一備、二備會一起協商通過,但為了讓行政機關彈性使用,一備、二備都不會有細目,所以實務上,不會有立委對一備、二備提出質疑,因為審查預算時,根本還沒發生動支的條件。「這次,四大部會二備的錢都花完了,才告知立法院,難免有規避審查之嫌,」丁旗源說。
而且二備動支數額表並沒有明細,僅有一個經費總數。四大部會理應讓國人知道採購的項目,不能用「外傷用戰略物資」七個字,一筆帶過,就輕易花掉1.38億的鈔票。
何謂外傷用戰略物資?根據藥廠主管的說法,應該是指消毒液、消毒水、燙傷軟膏、優碘、生理食鹽水沖洗液、紗布、棉花等。這些東西相對低廉,國產都能應付,奇怪的是,製造這些藥品的本土廠商並沒有額外收到訂單,難道都是進口嗎?
在野黨立委進一步質疑,如果都是進口,會不會又跟快篩劑一樣,又有上下其手的空間?
增購外傷用戰略物資,代表兩岸戰爭風險升級至本土作戰
更何況,四大部會動用的金額也不符合比例原則。雖說教育部管轄台大、成大與陽明三家國立大學的附設醫院,但國防部、衛福部所屬的醫院達幾十家,教育部花了3483萬6000元,比國防部還多出306萬3000元。
最大的疑點是,近20幾年來,政府從未用「外傷用戰略物資」的名義,大手筆採購,為何去年卻破天荒動用第二預備金呢?
雖然陳建仁說,政府是因為俄烏戰爭後,體會到有此需要。但俄烏戰爭跟台灣有什麼關係?不就是執政黨挑起兩岸緊張情勢,才不斷花納稅人的錢,拚命買武器、搞軍備嗎?
「四個部會同時採購外傷用戰略物資,代表政府體認到兩岸戰爭風險,已非境外作戰能解決,必須升級至本土,為避免國人大量傷亡,才會先備妥外傷用戰略物資,這不就是告訴大家,台灣已進入準戰爭狀態嗎?」徐志榮一針見血。
顯然,執政黨正在做「焦土作戰」準備,「全民皆兵」的可能性恐愈來愈高?
徐志榮進一步呼籲,兩岸關係應採「三不」政策:不能戰、不必戰、不應戰。不能戰的原因是,一旦台海有事,就是全球有事,全球將倒退50年,甚至更嚴重;再來是,不必用戰爭手段來解決兩岸的歧異,應透過交流對話的和平手段來建立互信,求同存異;不應戰,指的是美中台三地領導人應用智慧去面對兩岸問題,不應用戰爭手段相互威脅,最重要的是要保護人民的安全,而不是將人民推向戰爭的前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