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把土地變海綿對抗任性氣候
翻轉湳仔溝 生態教育新「溪」望
綠色和平今天公布調查,超過5成中小企業支持碳定價每噸達新台幣300元以上;並建議「氣候變遷因應法」中應增設院級監管單位及成效審核機制,確保全套碳管制政策合理且符合產業轉型需求。
「淨零路上,沒有人是局外人!」《遠見》延續永續議題的影響力,今(2022)年 5月推出《ESG遠見》全新頻道,邀請各界關注ESG議題,期待成為台灣專屬的永續戰隊,一起邁向2050淨零未來。
隨著台灣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能源轉型成為國家前進與永續的關鍵,台電正式與德國西門子能源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要落實電力淨零。明年起,火力發電將開始逐步導入氫氣、氨氣混燒,為零碳能源發展揭開新的里程。
因應歐盟要求進口產品依碳含量繳交「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憑證,我國面對國際碳管制加嚴的挑戰,政府在「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要求台灣企業必須提前布局因應,計畫在2023年鎖定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碳排大戶開徵碳費。
行政院於4月21日的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上,正式拍板《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同時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底定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基礎。減碳,更有法規的依據了,但當企業加速永續行動時,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難題是:綠色人才何處尋?
企業做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每家公司都在想方設法,全力推展綠色經濟,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在台蓬勃發展的本土企業與外商公司積極推動CSR,使之成為企業文化的DNA,除了實踐自身價值,也為回饋這片土地。
1月11日,鑼鼓喧天的舞龍舞獅陣中,渣打銀行與北捷南京復興站共構的新總部正式揭幕,身為主人的英籍總經理韓德聖,神采奕奕地全程導覽,更親自上陣當起模特兒,一下子出沒在員工餐廳裡端盤,一會兒又跑到遊戲室投籃,甚至跑到角落的按摩椅示範如何紓壓。
風電是發展再生能源的要角,不過,隨著裝置屆齡,風機葉片退役與汰換問題也隨之而來,受限材質無法回收,風電垃圾也將愈來愈嚴重。上緯研發出最新的複合材料與回收技術,解決90年來無法回收的問題。
1981年,哈伯只是台灣冷卻機小廠,41年來,透過師法日本客戶經營法,搖身一變成為全球冷卻機市占冠軍,如今更宣告,要帶著供應鏈一起零碳轉型,要靠打群架搶商機。究竟哈伯董事長許文憲如何做到?
「沒辦法跟上的,可能就會退出市場!」東台董事長嚴瑞雄說得直白,工具機如果不趕快邁向零碳,恐怕會被業界淘汰。東台積極備戰提出三大策略,要以結合智慧製造、節能的全新「低碳套餐」,搶下綠色工具機商機。
過去,工具機產業拚的是價格和效率,但如今,淨零碳排改寫遊戲規則,客戶不只要設備聰明,還要夠綠!究竟,這場「綠色工具機」洗牌大戰,台灣怎麼打贏?
淨零排放浪潮襲來,國發會3月底召開淨零目標記者會,並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宣示轉型決心。面臨從國際到台灣政府的全方位碳管理時代,台灣企業準備好「淨零」了嗎?
3月30日,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領銜,與環保署、科技部、經濟部、交通部及內政部,一同宣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提出五大路徑規劃、四大轉型策略及兩大基礎,在2030年前編列9000億元預算執行八大計畫,要讓台灣在淨零碳排這一項目,也與國際接軌。
過去,對許多企業來說,永續只是記得關燈、珍惜用水的隨手做環保,或是淨灘、植樹的CSR活動。但這次,永續已從行有餘力、回饋社會的形象公益,變成「不跟上就淘汰」的生存戰。
隨著各國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淨零碳排成為國家與企業的重要競爭力。如何踏出永續轉型第一步?《遠見》整理出六大關鍵思惟,幫助企業搶先擬定行動策略。
全球淨零排碳時程倒數計時,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壓力與日俱增。新呈工業總經理陳泳睿,積極組織跨部門團隊,並尋求協作與結盟,將減碳轉型視為生存戰,勢在必行!
近年,永續減碳成為熱門議題,但早在15年前,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就領軍轉型,從產品製造、管理、服務到供應鏈一路變「綠」,甚至企業總部也是綠建築,他如何辦到的?
在永續發展浪潮下,消費者日益注重環保議題,連零售業也不能缺席。統一超以減塑、減碳、惜食與永續採購為主要策略,讓ESG內化成企業的新日常,扮演社區的永續好鄰居。
50年前的石油危機,讓遠東新世紀展開節能、回收大作戰。如今,「海陸空」廢料都能回收,這家73年老牌化纖廠,未來會如何迎戰淨零浪潮?
自己走得快,不如帶客戶走得遠。今年1月玉山金控創業界之先,總經理陳美滿親自出任永續長,在她掌舵下,玉山金不只是資金橋梁,更要成為永續轉型的重要推手。
ESG議題全球發燒,台達電經過多年努力,至今已連續11年入選「道瓊永續世界指數」,永續長周志宏如何讓ESG結合經營策略,落實成為企業的DNA?
隨著全球趨勢及投資人對企業ESG的重視,愈來愈多公司增設「永續長」一職。《遠見》舉行「2022永續長大調查」,全面盤點企業永續轉型現況,獨家解密永續長的關鍵任務。
未來十年內,台灣各個領域的各家企業,將會面對三大「永續強制法規」的倒數計時緊箍咒。為了備戰全球淨零碳排賽局,愈來愈多跨國企業增設「永續長」一職,統籌相關事務,希望趁早卡位綠色供應鏈。
3月25日,國內永續領導品牌CSRone永續智庫在政大國企中心,舉辦第八屆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永續智庫年度報告也指出,全球碳市場共識敲定,但仍有超過八成的臺灣企業未進行碳足跡盤查。
1天24小時、1週7天、1年365天都沒休息、也不會關燈的7-ELEVEN,終於要關燈了。響應關燈環保行動「關燈1小時」行動,預計在3月26日(週六)晚上8點半舉辦,屆時全台超過6300多家的7-ELEVEN門市,直式與橫式的招牌燈都將關閉1小時,消費者將罕見地看到不亮的7-ELEVEN招牌。
無畏COVID-19重挫經濟,全球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永續趨勢依然當紅、銳不可擋。國內永續領導品牌CSRone永續智庫和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於3月25日發表最新調查顯示,2021年臺灣企業出版永續報告首度突破680本。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臺灣營收百大企業仍有9家未出版永續報告,且在國際碳市場共識抵定的情況下,卻有超過8成台灣企業未進行碳足跡盤查。
有想過演唱會也可以「碳中和(carbon neutral)」嗎?來自英國的搖滾天團酷玩樂團(Coldplay)於3月中展開世界巡迴演唱會,宣傳新專輯外,也將挑戰對環境最無負擔的「可持續演唱會」。
不斷上漲的原物料價格,促使蘋果更積極地採用低碳的方式,製造高性能的產品。新品iPhone SE、iPad Air 5、Mac Studio、Studio Display,皆有從報廢的iPhone中回收再利用的鋁、錫和稀土等。
「現在訂單滿到第四季,但這不是好現象,」塑膠押出機龍頭、鳳記董事長魏燦文說起訂單,內心百感交集。究竟機械榮景背後藏什麼隱憂?今年(2022)又為何陷入「不平等復甦」?
台灣將推動《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預計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過去,「節能減碳」或許只是口號,如今已成未來人才必修課,該如何儲備綠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