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台灣餐旅產業面對嚴重危機,旅行社、餐廳倒閉消息不時在新聞上出現,但也有不少餐旅業者絕處逢生,透過產業轉型,創造新的商機,也改變觀光人才樣貌。身為台灣飯店龍頭品牌,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說:「現在,正是形塑台灣觀光未來5到10年最重要的時刻。」 2020年,台灣國旅大爆
身為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長期研究台灣的家族企業,觀察到與西方文化不一樣的風貌。為何華人家族企業會有「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又有哪些國外成功經驗可供我們借鑑?近幾年來,家族企業傳承成為台灣企業界的新顯學。而九年前率先發起成立台灣董事學會的蔡鴻青,堪稱是在台灣引領這個議題的先驅。蔡鴻青取得英國倫敦大
在這個講求環保永續的世代裡頭,不只是個人要有節能減碳的思維,許多製造業的公司正顛覆你的想像及認知,他們對於環境保護的努力,不亞於其他任何產業別呢!《DailyView網路溫度計》根據天下雜誌2020「天下CSR企業公民獎」50大企業名單,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來調查,找出台灣前10大對節能
「2021台灣國際扣件展」為國內唯一扣件業B2B 專業展,將於9月1日至9月3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行, 完整呈現臺灣高度整合之扣件產業供應鏈。本屆展覽規劃新型態線上結合線下(O2O)虛實整合展覽模式,包含以實體展會結合「線上展」、「線上論壇」、「海外線上說明會」、「線上採購洽談會」與「展場直擊」等系列加
疫情爆發至今,全世界的酒店行業首當其衝,即使是老牌的大型跨國酒店集團,如家族控股的美國萬豪酒店,也不得不大幅裁員、緊縮開銷,延展貸款期限, 以求熬過難關。更有許多小型酒店旅館瀕臨破產、包括有1300年歷史,地球上少數僅存連續生存最久的商業組織活化石,家族經營46代的日本法師旅館。然而,酒店業者中有一
16年前一場產業危機,讓兩家互為「世仇」的半導體通路商,攜手共組產業控股公司大聯大。如今,大聯大已是全球龍頭,董座黃偉祥更希望,未來產業控股能在台灣遍地開花,替更多中小企業找到出路。「三、二、一,請剪綵!」2020年12月,台北南港一棟新建大樓,聚集了世平、品佳、詮鼎、友尚四集團,共十多位董事長和經
疫情下,台灣工具箱龍頭明昌國際,在「屋漏偏逢連夜雨」中接班,最後卻「柳暗花明又一村」,二代不僅穩穩接棒,甚至奇襲併購歐美通路商!過程看似戲劇性,卻藏著深謀遠慮的布局。2020年5月下旬,正是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台灣工具箱龍頭創辦人張秋龍華麗轉身,把董事長交棒給長子張庭維。他瀟灑地說:「確定接班後,總經
政經變局,加劇傳承與轉型挑戰,《遠見》獨家調查傳產、服務業、科技業等不同領域的企業創辦人,剖析企業接班布局現況。全球政經局勢丕變,中美貿易戰、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新冠疫情等衝擊,一波接一波,加劇企業經營挑戰,尤以中小企業首當其衝。《遠見》走訪北、中、南各產業聚落,發現全台各地竟出現「老廠拋售潮」。
台灣逾半企業已成立30年,除了接班挑戰,又遭遇產業衰退或轉型多重考驗,家族企業要怎麼做,才能順利轉型傳承?此刻,台灣產業正站在十字路口!」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黃日燦觀察,台灣產業正面臨三大挑戰:產業更迭、市場變遷、世代交替。對外,不管是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或疫情衝擊,挑戰愈來愈嚴峻;偏偏,創一代企
2020年,紛擾多時大同經營權爭奪戰,在年底暫告落幕。如今,隨著外部股東與專業經營團隊入主,大同被迫從家族經營的模式改弦更張,開啟「共治」的新篇章。同一年,全台各地的家族企業也紛紛傳出拋售潮。動搖台灣經濟根本的危機,似乎正悄然而至。值此大環境變局,「接班傳承」的重新思考與布局,是台灣家族企業轉危為安
【台灣企業永續之道】系列文章,將帶領讀者一窺台灣三家創立於1980年代的企業,各自在循環經濟、豬肉農食,及文化創意領域,堅持創業使命,運用數據推動營運創新,邁向永續。全球經濟瞬息萬變,一場疫情、各國政經發展皆可能加劇大環境變化。對此,公司經營者不斷找尋方向,希望打造出真正有韌性、能持續彈性應對市場變
正當紡織業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紡織大廠儒鴻卻以極為驚人的速度重返「正成長」軌道,甚至在供應鏈紛紛遭受重創期間,反而深受品牌客戶高度信賴。正當各行各業受疫情刺激下而加速數位轉型,以因應後疫情時代的新挑戰,儒鴻早已做好提前布局,只待開花結果。創立自1977年的儒鴻,以生產機能性布料為主,主
以專業客製百變工具箱行銷全球,成立迄今45年的明昌國際,因應產業趨勢、積極數位轉型,從內部精實管理到投入智慧化產線,如今更擁抱趨勢跨足醫療相關設備,以創新靈活展開新布局。廠區座落於臺中外埔區的臺灣工具箱龍頭公司明昌國際公司,擁有多項專利、能客製化各種箱體烤漆,產品行銷全球70餘國,連全球最大手工具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衝擊經濟,工具機產業深受影響,今年上半年我國工具機產業出口值年減30.8%,然而,盈錫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卻逆風前行,預估今年營收成長仍可達10%水準,亮麗數字的背後,是深耕七年、持續奮進的數位轉型累積的成果!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統計,2019年全球工具機總
總部位於台中,台萬工業在印尼與台灣都有生產基地,和其他腳踏車零配件廠商不同,除了代工之外台萬更在歐洲發展自有品牌與銷售據點,市占率超過五成,如今在品牌與數位轉型雙雙加持下,無畏疫情衝擊,業績逆勢成長。黃色機器手臂快速移動壓鑄,流暢地將軸心送上組裝線,以智慧製造生產一個個腳踏車踏板,隱身在台中大甲的台
時間與空間,曾經是食品銷售的最大障礙,漢典食品把臺灣美食封存於一個又一個冷凍調理包裡,超越時空限制,從臺灣進入英國,又擴展至歐洲各地,現更透過智慧物流與智慧零售,使享用美食不但更精緻有品質,更加無遠弗屆。「在英國華人圈,『漢典』的知名度可能比臺灣還高呢!」漢典食品總經理鍾紀銘驕傲的說,而他的驕傲是有
打開凱鈿行動科技的官網,首先看到的是「行動工作領導品牌」這個品牌標語,這句話清楚描述了凱鈿的市場定位,同時他們也身體力行,示範數位轉型後的新型態工作模式,造就了今天臺灣最國際化的軟體服務公司。凱鈿是一家SaaS(軟體服務)廠商,他們賦予自己的任務是「更有效率地提升專業人士的生產力」,他們的確做到了,
都市化發展,讓台灣不少偏鄉和農村衍生出貧窮、社會不公、城鄉差距等問題。近年來興起的地方創生熱,已為偏鄉注入活力,值得政府和企業持續共同努力。你是否注意到?隨著都市化發展腳步,台灣不少偏鄉和農村逐漸走向沒落,同時衍生出許多貧窮、社會不公、城鄉差距等問題。對此,政府近年大力引進源自日本的「地方創生」政策
新冠疫情下,遠距工作、無人工廠、宅經濟等線上新經濟模式紛紛興起,數據力至關重要。巨大集團董事長杜綉珍、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總經理林昭陽,在2020第18屆遠見高峰會分享如何運用數據的力量,協助企業逆勢成長。從中美貿易戰到新冠肺炎蔓延,黑天鵝滿天飛,各產業都必須迅速應變。遠距工作、無人工廠、宅經濟等
新型冠狀病毒風波預計將持續一段時間,對新冠肺炎後的社會關注也已與日俱增。 今年3月初,我被問道:「我可以在哪裡找到後新冠肺炎的管理典範?」我的回答是:「答案就在您周遭的長壽企業裡,因為他們已經克服了許多次的困難。」 近幾年來,我有機會見過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們都高度讚揚日
創新拿鐵上週分享了麥當勞靠房地產和特許加盟模式賺錢的「硬實力」,本週接續著要介紹麥當勞從1955年創立至今,一路成長為速食業龍頭所憑藉的「軟實力」。一起來看看麥當勞如何不斷精進自我滿足顧客、順應全球分店所在地的文化做出營運調整?如何因應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招致的輿論批評?最後,面對今年的重大疫情,又會
編按: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作家,大東文化大學特聘教授野島剛,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他從社會脈絡、文化層面深入剖析,帶大家從日本思維看台灣,也由台灣視角理解日本。(本文摘自《看見不一樣的日本》一書,以下為摘文。)據說,日本的摩斯漢堡,現正經歷「 一九七二年創業以來
原訂6月24日的裕國股東會,延到9月23日才要舉辦,當初,這場會議其實是因出席股權數未達門檻流會,現場更爆發推擠衝突,箇中原因與二代兄弟爭奪經營權有關……。7月,酷夏時分,走進裕國冷凍冷藏台中總部的冷凍倉庫,即使身穿厚重防寒大衣,仍耐不住攝氏零下20度低溫,連想多待個10秒鐘都萬分艱難。但裕國冷凍董
因應疫情帶來的衝擊,《遠見》服務業大調查今年調整企畫內容,透過四位專家解析、多元視角,揭露服務業疫後轉骨練兵的應變之道。今年可謂服務業最驚濤駭浪的一年。從勞動部今年發布的減班休息(俗稱無薪假)統計數據觀察,今年6月慘到最高峰,多達1萬4000家企業、超過3萬人放無薪假,即便8月中旬,已逐步降到800
2020年8月,台股加權指數突破過去30年的12682點天花板,創下台股歷史新高。正值台股邁向新里程碑,台灣董事學會發表最新研究,探討近15年台灣產業及資本市場的大數據,發掘箇中關鍵變化。台灣董事學會已連續七年,訂定觀察指標,研究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競爭力。8月剛發布最新《2020台灣董事會白皮書》,內
疫情襲擊,百業蕭條,幾乎無一倖免,但攤開國泰金控今年首季財報,稅後盈餘,竟飆上235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74%,創歷年新高,令人咋舌,也使得國泰金的抗疫模組,成了眾所取經的對象。疫情下,不少企業對未來充滿焦慮。台灣第一大金控、掌管超過10兆台幣資產的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接受《遠見》專訪,回顧帶領團
「這是中鋼建廠近50年來,最大的危機,」「再不轉型,今天新日鐵(日本製鐵)的處境,就會是明日的中鋼!」站在自家企業總部頂樓,中鋼董事長翁朝棟一臉嚴肅地說。翁朝棟的感慨,源自不久前,一則震撼亞洲鋼鐵業的消息:創立一甲子、曾是業者競相仿效的鋼鐵龍頭廠——日本製鐵(Nippon Steel)坦承將面臨史上
近年來,氣候變遷、地緣政治、中美新冷戰、疫情等各種危機考驗企業的應變力與領導力。當危機成了日常,後疫情時代下,面對詭譎多變的局勢,台灣企業該如何迎戰未來?又必須從疫情中,淬煉出什麼樣的競爭力?《遠見雜誌》特別邀請龍頭企業領袖跨界對談「危機領導力」,期能為台灣產業未來提供不同思考面向。被視為「人類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