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世紀之癌,每3秒就有1人失智
110年前(1906年),德國精神病理學家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在法蘭克福精神病院發現一名51歲患者,有奇怪的行為徵兆,喪失了短期記憶。患者死後病理解剖後,發現腦中的神經纖維一片混
七成民眾怕失智,相關認知卻不及格
失智可怕,還是癌症可怕?「我寧願自己得到的是癌症,而非阿茲海默症。」這是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劇中,一句令人感傷的對白。在台灣民眾心中,也是如此認為嗎?為了解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
跳舞能活化細胞 讓記憶不衰退
「老年失智者的心智,有時就像走入時光隧道般,年齡不見得一直往後退,而是返返回回,」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的門診,以女性阿茲海默患者居多,她和照顧者常會問患者,「您幾歲?」這麼問,是想了解她現在
培養知識和素養 把握「三動兩高」
1993年,白明奇醫師就在成大開設全台第一個行為神經學特別門診,文質彬彬的他看診細心,求診人數愈來愈多,每個月約有15~20位失智症初診病人,甚至有家屬半夜2點就來排隊掛號。2004年他成立台南市熱蘭
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好 老來不失智
雙和醫院神經科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醫師是一手打造全台第一家失智症病房的推手。去年由孫子策劃,全家七人帶著失智阿嬤環島旅遊,尋訪阿嬤的老友和早年生活記憶;這位身體不錯、行動自如的百歲人瑞,正是胡醫師的病
預防趁早 40歲起要了解失智徵兆
現任主任徐文俊醫師將幫助家屬視為失智症醫療過程最重要的一環。中心是如何賦與家屬能力、扮演好關鍵角色?以下是徐文俊醫師的訪談:台灣失智症病人有九成是居家照顧,使得教會家屬如何居家照顧很重要。我觀察,家中
了解病程變化 有助減輕家屬失落感
早些年,十位家屬有九人會問他,失智症會不會好?即使治療一段時間後,還是抱以期待;現在則有兩、三位會問,為什麼藥吃了這麼久,記憶力還是這麼差?他在診間,常問病患和家屬,有沒有按時吃藥?當病人說,忘記了,
遠離三高、多動腦,健康管理最重要
在台灣,會治療失智症的有神經科和精神科醫師,兩者在門診遇到的病症,略有差異。患者感到記憶不好、認知判斷有問題,會到神經科,這屬於失智症初期症狀。等到中後期,開始有幻聽、幻想、失眠、情緒暴躁等困惱,才會
保持人際互動 有「盼」就有生命力
我小時候家境不富裕,一度想報考師範學校,畢業走教職,沒想到成績不錯,考上醫學院,因為是國防醫學院公費生,才沒造成家中負擔。1996年花蓮慈濟醫院的神經科主任要離開,當時我正從軍中退役,便前往接任,在花
注意家人的「改變」 愈早就醫愈好
具有十多年看診經驗的她表示,很多人將失智症和「記憶力」不好畫上等號,不少病患和家屬來到診間,懷抱找回失落記憶的期望,但常常落空,因為「關於記憶,不是失去,而是曾經擁有。」以下是蔡佳芬醫師的訪談:電影《
多吃蔬果、規律運動 讓大腦變年輕
台灣目前老年人口占12%,日本占25%,但去年台灣老人失智症協會做的研究,50年後台灣和日本的老年人口比例將相差不多。據統計,全世界每3秒就多一名失智症者。以前每7、8秒才多一名。以每3秒多一名來換算
避免腦部外傷 降低失智風險
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病變,與高級大腦皮質功能障礙有關,可能因為生病等因素,導致神經細胞死亡,使認知功能產生問題。由於會使得腦部萎縮,也有人稱之為腦萎縮症。失智症初期症狀往往很細微、不容易被發現,常被誤認為
六大心法防失智,保養大腦要趁早
失智症,是一群疾病症狀的統稱,造成的原因很多。一旦確定罹患後,也無法根治,藥物只能延緩退化的速度。因此,愈來愈多人呼籲,一般人從中年開始,就必須好好保養自己,以免失智症上身。但,「預防失智,三分天注定
健忘≠失智,在家也能自我檢測
家住台北的林小姐,參加完朋友聚會後,一群人要搭她的便車回去。但林小姐竟忘記將車子停放在哪一層,全部人在停車場上上下下,費了好多功夫才找到。此時她愧疚且懊惱的說:「我好擔心是否得到失智症。」 60歲起
無可避免的長期抗戰,攜手走出恐懼幽谷
「我覺得我媽媽好像有點失智傾向耶!同樣的問題,問了我三遍,然後我問她怎麼會問這麼多次,她竟然說忘了曾經問過我。」林小姐趁老公出差期間,請媽媽來陪她小住兩天,難得母女有充裕的時間相處,卻讓她發現母親的異
照顧者先別驚慌,給予安全感最重要
「陪伴父親走過漫長的失智病程,經歷的艱辛,筆墨難以形容,」台灣失智症協會家屬聯誼會會長周貞利,護理人員出身,經歷多年照顧先後失智的父親及婆婆,邊做邊學、邊學邊做,慢慢摸索可行的照護方法。 刻意隱藏病況
LINE串聯社區商家 掌握失智媽媽行蹤
一個陽光普照的午後,現年60歲、家住新北市中和區的張進興,帶著高齡90歲的母親與《遠見》記者會面。張媽媽個子嬌小瘦弱,但身體狀況看起來很好,是個行動力強,活力旺盛的老人家。趁著張進興暫時離開片刻,記者
全台2000間友善店家 幫失智者找到回家路
其實,不是吃麵不付錢,而是家屬早已跟店家談好,只要奶奶去麵店吃東西,家屬就會找時間結帳,只期望店家好好對待他。這無疑是患者、家屬與店家的新三贏照顧模式。以台灣失智人口的盛行率推算,目前每日約增加25人
家屬共組支持團體 輪流照護減壓力
但是否還有其他模式,可以減輕照護者的負擔?為了提供更多新照護協助,衛福部在全台22個據點,設置長照樂智社區,提供失智症長者藝術、懷舊、認知等團體活動。也讓照護失智症的家屬,有彼此交流經驗的空間。 南機
交換家人照顧 互相打氣不孤單
原來這裡是前總統陳水扁的住所,現在免費借給台灣失智症協會,作為失智病人的日間照護場所。來到這裡的長者,都患有失智症,但如果不說,從那一張張快樂滿足的臉龐,很難知道他們會忘了回家的路、不會加減乘除,甚至
狗醫師「看診」 療癒病患的心
但隨著國際間治療方法推陳出新,2014年6月,台北市引進兩種創新的治療模式,一是讓失智者和狗互動,二是協助輕度失智者寫日記。 擁抱治療犬,訓練平衡感四隻訓練有素的狗來到台北市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顯得很
老照片憶青春 找回失去的「拼圖」
回憶過往,正是時下流行的失智症治療方法。當老人家們看到年輕時經歷過的事物及生活上烹煮的器具,就能勾起往事回憶,刺激思緒,延緩失智症惡化,達到懷舊治療的效果。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指出,許多失智患者
選最熟悉的老歌 哼唱活絡大腦
經轉診到桃園林口長庚復健科音樂治療師彭鈺翔後,建翔了解到音樂治療法,他想,如果能利用音樂、節奏,對失智症母親進行治療,或許可讓母親再次開口說話。在他的印象中,母親並不是特別喜歡唱歌,但醫生的建議,他願
鼓勵長輩創作 以藝術走過時光隧道
也許過程分享並不完全是喜悅的,但是許多喜怒哀樂的回憶,都能找到宣洩的出口與被他人珍惜的價值感。某天下午,楊女士參觀傳承藝術作品展「回憶的形狀」,當時的她就如同一般看展民眾觀賞。沒想到幾年後,她80多歲
趁早買長看險 減輕失智風險負擔
45歲的小李規劃退休生活,他知道,隨著老年人增加,失智者會愈來愈多,這讓他很緊張,很想了解,假使老來自己失智,該準備多少錢,作為長期照護費用?他投保的富邦人壽,幫他做了規畫。「我要準備276萬元,當作
失智,可以預防
但兩位時代人物在老後,都深受失智症所苦。雷根罹患的是阿茲海默症,柴契爾夫人則因多次中風,導致血管型失智。兩人面對絕疾的態度也不同,雷根公開,柴契爾夫人隱匿多年。不過,都很長壽,分別以94歲、88歲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