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長照ABC 17大服務報你知
蔡英文總統執政滿一年,軌道、年金、食安、長照是幾大政策熱搜字。相較於灑大錢、爭議多、難有好成績的前三大政策,長照可說是可以花錢最少、但最容易表現的政策。台灣從2007年開始實施長照1.0,長照2.0於
長照2.0要成功 三大難關仍待突破
她說,由政府招標,NGO承辦長照服務的「公私協力」模式,一向被視為是解決公共事務的萬靈丹,但政府事事管控的心態,卻也阻礙了長照的創新。 難關1〉NGO拿不到錢,經費核銷複雜繁瑣 嘉義中華聖母社
呂寶靜: 願力有多大,馬力就有多強
呂寶靜的母親照顧中風八年的爸爸,爸爸幾次入院,最終成為「三管病人」而過世。看到媽媽的苦,1990年她從美國密西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發願要把所學用於像媽媽一樣的家庭照顧者,從此開始服務家鄉長者。「
李偉文:「健檢,伴我一路健康變老!」
對李偉文而言,人生是妻女、朋友、看診、寫作、閱讀和自然的聯集,對此,他滿足且感恩,並打算盡全力讓幸福延伸,因此他選擇定期健檢,確保自己可以一路健康變老。李偉文感激父母生給他不錯的體質,以及妻子的照顧和
長照準備六堂課 讓政府、民間適時支援
家中有需要長期照顧者,家人就像時時被煎熬的油鍋,情緒焦躁、不安。但熱鍋上的家庭照顧者,千萬不要再自己硬撐了。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祕書長陳景寧,推動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體、喘息咖啡多年
啟動醫療大數據 讓「老」重新被定義
根據衛福部2014年統計,國人平均壽命79.5歲,但健康餘命僅有70.8歲,也就是說,約有8.7年的時間身體遭受病痛所苦,處於需要長期照顧的失能狀態。如何延長健康餘命,縮短失能、臥床的時間,是台灣和全
打造「醫養結合」一條龍 讓長者開心迎金齡
「距天晟醫院不到100公尺的日照中心,即將於7月開幕,內壢護理之家8月就能對外營業,新建的城中院區三棟大樓包括銀髮族公寓、智慧型老人醫院和護理之家的多功能建築,也將在7月動工……,」爽朗的她興奮地說著
到府照顧長輩、失能者 協助家務及陪同就醫
每週有三天,照顧服務員會來到戴伯伯的家中,協助行動不便的戴伯伯沐浴、換穿衣服、拍痰、如廁等,分攤戴媽媽照顧上的辛勞。記者到訪的這一天,天氣舒適宜人,照服員幫戴伯伯洗完澡後,就到住家附近散散步,享受陽光
護理師定期家訪 出院後專業照護不間斷
李奶奶在60多歲時,因腎臟炎摘掉一顆腎臟,但身體還算硬朗。直到晚年身體欠佳,進出醫院多次,都是由她兒子在一旁陪伴照顧。半年前,李奶奶大腸癌手術後,雖然沒有感到不適,但兒子李伯伯認為應該追蹤病情,到醫院
把握復健黃金期 伴長者找回日常生活功能
2016年9月家人安排彭阿姨接受生活自立訓練,透過物理治療師針對她的動作功能程度,設計一套適合的運動及活動規劃,並隨動作功能的改善適時調整。短短二個月,透過巴氏量表的評估得知,彭阿姨從中度依賴的70分
居服員到府接替照顧 每年最高補助21天
今年60歲的林瑞益就是典型例子。林大哥自退伍後就開始接連照顧失明的父親與失智的母親,前後30年的歲月。擁有專業技能的他,原本有機會到中東工作,因為照顧母親,選擇離開職場,至今單身的他,也即將邁入老年。
平價巴士接送 減輕往返醫院車資負擔
今年70歲的林伯伯一向硬朗,只有抽菸習慣,沒有老人家常有的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去年5月頻繁跌倒住院觀察,直到10月左側手腳無法動彈,再到台大醫院急診,診斷為中風,住院治療後現在左側肢體偏癱
友善租借、購買輔具 建置無障礙空間
為讓失能者在家中可以自主活動,輔具購買、租借,以及住宅無障礙環境改善,一直都是長照服務的主要需求。以台北市來說,很多無電梯的老式公寓,坐輪椅的長輩外出不便,如需就醫時可使用爬梯機,但一台爬梯機要價數十
志工直送新鮮便當 關懷獨居老人的心與胃
隨著中正老服中心的社工員來到水源快速道路旁的永春街,拜訪86歲的陳爺爺夫婦。經過彎來繞去的巷弄,走進白天還須開著日光燈的屋內,陳爺爺和陳奶奶就擠坐在陳年的沙發上。 量身訂做 兼顧營養與美味 陳
提供「雙老計畫」 失智者老後可與父母同住
「聖嘉民要照顧的對象是從孩子到老人,還有『雙老』,」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院長黃龍冠解答我們心中的疑惑。這片占地四甲的園區,種有800棵櫻花樹、1000棵青楓,除有122床的長期照顧中心及15床的日間
廣設社區照顧據點 服務不同程度失智患者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秉晃在宜蘭進行社區失智衛教講座時,分享他的親身經驗。他說,遇到這種情況,不能罵患者,愈罵對方會愈害怕,照顧上會愈困難。他指出,曾有新聞報導,一名老人家平常靠拐杖行走,
整合日照、居家服務與夜宿 彈性臨托免擔心
可月托、日托 也能臨時住宿 這兩位感情甚篤的奶奶,都是板橋頤安日間照顧中心照顧的長者,兩位奶奶從週一到週五上午8點由交通車接送到日照中心,展開一天的「學習」。上午的課程安排,包括讀報、口語訓練、
提供心理諮商、紓壓課程 做家庭照顧者後盾
《媽媽不見了》是今年3月上演的電視迷你劇集,刻劃高齡台灣面臨的長照及女性自覺議題。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楊貴媚與侯怡君在現實人生中,也是照顧者。金馬獎影后楊貴媚長期照顧中風的媽媽;曾拿下金鐘獎節目主持人
出院準備元年啟動 無縫接軌不漏接
張先生二度住院期間,在新店耕莘醫院出院準備個案管理師林瑞琪的協助下,今年1月13日就向新北市衛生局提出申請長照服務,四天後通過審核,納入「黃金自立包」的服務對象。 黃金自立包 可協助居家復健
實踐在家終老 一路陪你到最後
「阿欽仔,有痛的地方,你就點頭;沒痛的話,你就搖頭喔,」周媽媽在一旁提醒。70多歲的周媽媽獨自照顧兒子20多年,另一半早在20多年前過世,包括洗澡、備餐、餵飯,及處理大小便都由她一手包辦。前幾年周裕欽
社福大菜ABC 串起一條龍服務
ABC是長照2.0社福菜單的一道大菜,但ABC是什麼?民眾大多霧煞煞。「第一波ABC計畫名單出來,縣內的兩大醫院屏基和部立醫院就鬧翻了,為什麼你做A?我的B要給你?」在一場長照研討會上,屏東縣副縣長吳
每年陪伴3000位長者 深耕萬華在地30年
300坪空間,就像尋常的社區活動中心,日照中心每天照顧30位失能長者,有五位超過90歲,年紀最大的97歲,已是阿祖級老人家,都是中重度失智者。 細心規劃 讓長者共學、共老 立心基金會總幹事張美
營養餐、復健、居家醫療 「小而美」呵護社區長輩
二手輔具租借 可甲地乙還 台大北護分院門口牆上,懸掛著「攜手扶持」長照標章,宣告這間社區醫院正式投入長照。一樓整修後的空間,設有需求最多的二手輔具租借中心,此後民眾在台大北護和台北西區輔具中心兩
空間大、環境優、人力足 互助終老的好伙伴
愛愛院是台北第一家私人成立的安養機構,也是長照2.0第一波三個C據點之中條件最好的巷弄站,空間廣闊、環境優美,人力也充足。 日治時代成立 長期照顧弱勢 早上9點半,一樓教室約有20位長者正配合
300人投入社區照顧 擦亮全台第一家招牌
這要從1958年美籍宣教士戴德森醫師(Dr. Marcy Leroy Ditmanson)從花蓮遷居嘉義談起。戴德森醫師夫婦落腳嘉義的隔年,台灣就發生史上災情最慘重的「八七水災」,新港埤仔頭村里幾乎全
小規模、多機能 「老孩子」第二個家
2014年開幕的拾智園,是嘉義基督教醫院承接市府長照業務的公辦民營日間照顧中心,現有30位個案,以中度失智居多。「失智長者就像是回到小孩期,他沒辦法自我控制!」嘉基市居家服務中心主任林玉琴說,日照中心
短托、共餐、健康促進 讓老人安心走出家門
紅色外牆的照護中心與綠意盎然的景觀,充滿生氣與活力,這裡是深耕當地逾20年的瑞泰照護體系玉山院區。玉山院區原是設有90床的養護機構,隨著長照2.0上路後,也開始提供短期托顧、共餐及健康促進等服務,讓鄰
有關長照2.0 你該知道的事
2.0聲聲催的原因不難理解,社福界解析,相較於其他政見,長照是小英政府四年任期最端得出來的政績菜單。也因十年後,台灣就會進入拐杖比嬰兒車還多的超高齡社會,每四人就有一老,醫療和照顧模式都已來到必須改變